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何清漣:「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寫於中日甲午海戰120週年
Jan 15th 2014, 03:58

【大紀元2014年01月15日訊】2014年正逢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120週年。由於東海防空識別區與南中國海捕魚新規的頒佈,中國與周邊鄰國本來就不輕鬆的關係更趨緊張,因此,「甲午年中日必有一戰之説」開始流行。於中國而言,各種總結甲午海戰的文章早已不侷限於總結歷史教訓,已進入中日兩國現階段戰爭實力的評估,以及戰術、戰略的討論,成為「輿論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甲午戰敗討論中的現實投射*

中日兩國都因甲午海戰而改變國運。日本因勝利而加快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並躋身於世界強國的行列;清朝廷的失敗使洋務運動蒙上惡名並破產,革命情緒迅速蔓延,中國近現代化道路更加曲折多艱。也因此,甲午戰敗的原因幾乎是近百年經常討論的話題。

直到1980年代以前,幾本著名的中國近代史都是這樣總結甲午戰敗教訓:北洋水師軍艦裝備、軍隊訓練比日本落後,戰力太差;朝廷落後腐朽,積貧積弱,洋務派極其腐敗,層層貪污;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上述各種原因導致軍備不修,戰時才發現砲彈裡裝的是沙子;英美俄等帝國主義袖手旁觀,不願調停,坐觀戰爭爆發,等等。

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關於這場戰爭的新説法通過網際網路開始日益普及。有人考證出當時北洋水師的規模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甲午戰爭之時,中國海軍完全有徹底擊敗日本海軍之實力。還有人考證出北洋水師曾有機會在朝鮮全殲日海軍,但卻輕易放棄。更有以下質疑出現,即清朝曾佔據世界GDP總量的1/3,卻敗給了經濟上遠為落後的日本——這個説法當然是這些年來「GDP代表綜合國力」這一説法謬種流傳所致。

隨著中日關係日趨緊張,2013年中國討論甲午戰爭寄予了更豐富的現實投影,有從戰術方面總結的,威海軍分區司令前幾天發言稱: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排陣錯誤,丁汝昌指揮北洋海軍以橫陣迎敵,嚴重限制了艦隊機動與艦炮火力運用的有機結合,艦船協同混亂,指揮不力。中新網則刊文稱「美刊稱中國海軍實力已位居世界第二」,環球網轉發「甲午海戰啟示中國海軍:必須有積極進攻意識」,大意是甲午海戰爆發及結局,「雖然是尖銳的國際關係,科學技術水準的時代落差,作戰思想的嚴重滯後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海洋認識的混沌、海洋觀念的淡漠、海洋意識的弱缺,則是甲午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國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中日衝突中,必須樹立戰略進攻意識。

*時隔120年,中日兩國形勢大逆轉*

時隔兩甲子,中日兩國面臨的形勢發生大逆轉。

1、中國對外尋求資源的內在壓力加劇。

120年前,中國地大物博,不用「每人平均「這一概念衡量,資源尚稱豐富。而日本國土面積相對狹小,資源貧乏,需要向外擴張尋求資源,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興盛的主要原因。但到現階段,中國已成了一個資源對外高度依賴的國度,在非洲等國資源行業的投資正引起「新殖民主義」的指責。在內部人口擴張與資源對外依賴的雙重壓力下,中國將目光對準與周邊鄰國有爭議的島域,成為必然態勢。南中國海捕魚新規宣佈的「聲索面積」包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聲稱擁有主權甚至駐軍的一些島嶼(包括釣魚島),這些島嶼周邊海域鄰近國際最繁忙的航道,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石油、天然氣。

2、與日本這一歷史「宿敵」開戰,易於完成國內動員。

專制極權政治的立政之本就是不斷製造敵人,視情形不同,這「敵」可以是內敵,也可以是外敵。毛時代在國際社會備受孤立,資本主義與蘇修雖然都是敵人,但中國並無幾面開戰的實力,所以只能將重點放在本國「階級敵人」與黨內「反黨集團」身上。現階段中共不能大規模製造內敵,將日本視為虛擬戰爭對手,因為有兩國歷史恩怨上的便利,易於完成國內動員,也能有效地將國內人民的視線轉移至國際衝突上去,有效地減輕政治壓力。

而日本不同,「二戰」最後帶來的覆滅之痛導致日本民間極端厭戰,目前這種狀態下,日本政府要廢除《和平憲法》可能性甚微,為擴充軍力需要增加投入引起的加稅亦會受到強烈反對。中日兩國在戰爭動員上的差別,從輿論戰來看,中方明顯佔了上風。

3、與120年前甲午戰爭時完全不同,目前中國完全處於主動態勢,日本只能被動應付。二戰之後,和平主義成為《日本國憲法》第二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因此這部憲法被稱為《和平憲法》。

中國無論是軍隊建設還是軍費投入,包括宣戰等,都擁有完全的主動權。中國軍隊戰力如何,有待檢驗,但持續多年的軍費投入相當可觀,裝備現代化業已完成。日本則只有國民自衛隊,其戰力如何,只有日本與美國比較清楚。

4、中國如果對日開戰,在亞洲範圍內,日本不可能獲得聲援。東南亞國家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基本處於被動守勢。即使在河流生態、中國移民大量湧入的問題上與中國有較大矛盾,但也不可能結成對抗中國的聯盟。這些國家之間互不信任,因而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只有一點相同,即希望美國能夠出面幫助它們。

中國在中日戰爭的沙盤推演上,唯一不能確定的因素是美國的態度。如果是以奪回釣魚島為戰爭終極目標,美國可能不會參戰,因為美國人會反對為了一個島嶼將美國青年送上戰場,並在高築的債臺上再加上一大筆沉重的軍費開支;問題是:誰也不能保證在釣魚島回歸中國之後,中日之間就可以維持和平。如果戰爭擴大升級,美國是否能置身事外則很難預測。

*誰能控制戰爭的規模與格局?*

儘管現階段中國在中日衝突中居於有利地位,但在不斷「擦搶」的過程中,北京應該重溫近代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的那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有時又表述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句話出自克勞塞維茨那本被譽為「西方戰爭藝術的奠基石」的《戰爭論》。與以往軍事學家不同的是,克勞塞維茨看到了戰爭的複雜本性中包含著社會政治和社會運作以及國家政策的重要因素,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指交戰國當中的一方因國內政治面臨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將對外的軍事行動看作解決本國政治問題的工具。

為「雪日本侵略中國之恥」開仗,能夠成為北京解決國內問題的有效工具麼?必須看到,對外戰爭可以成為強國向外宣示國力的過程,也是一個病根深種之國暴露本國弱點的過程。如果沒有一戰,沙俄帝國也可能不會覆滅。中國政治高度腐敗、官民矛盾尖銳、社會分配嚴重不公、失業人口龐大、嚴重的環境污染等複雜問題,應付一次小規模戰爭或者不會引發並發癥,但戰爭規模升級就很難説了。更何況,幾十年前的宿仇成為現在的戰爭理由總有點不夠理直氣壯,誰都明白歷史舊恨只是中國擴張海洋資源的藉口。亞洲人口超過42億,佔世界人口比例60%以上的人密集地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所有亞洲國家都面臨人口與資源關係緊張之壓力,一國所得就是另一國所失,這種資源之爭一旦開始,亞洲的和平格局將無法維持。

破壞舊格局容易,建立新格局很難。中國趁歐盟衰落、美國國力疲軟之際改寫美國努力維持的世界格局不是沒有可能,但迎來的新格局恐怕比目前要糟糕得多。


--轉自《美國之音》

美東時間: 2014-01-14 22:19:59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15/n4059629.htm何清漣-「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寫於中日甲午海戰120週年.html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sihop20 的頭像
    gsihop20

    2016台北車站美食推薦下午茶推薦台北車站美食(低價位) 台北車站美食餐廳排行榜 台北車站美食推薦2015 台北車站附近美食推薦

    gsihop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