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氣爆造成嚴重死傷,固然與丙烯外洩,卻持續要求供料的李長榮化工有關,但專家認為,災害應變相關單位一連串輕忽誤判,也是釀成慘劇的原因。
回顧氣爆發生經過,七月卅一日晚間八點四十六分,消防局獲報前鎮區凱旋路與二聖路口路面冒白煙,有濃厚「瓦斯味」,消防隊員灑水稀釋,判斷瓦斯、天然氣比空氣輕,應會四處飄散,與地面上冒著一大團白煙不同,於是請求石化業者及環保署南區毒災隊到場辨識氣體。
據榮化與華運對話日誌,華運九點卅分發現丙烯管線外洩並關閉閥門,榮化卻要求持續供料。十點廿分,崗山西街水溝蓋連續炸開、噴火,市府仍未採取疏散措施,直到毒災隊趕抵檢測,排除是瓦斯後,不到五分鐘,晚間十一點五十七分發生連環大氣爆。
「危險辨識錯誤,只會讓居民沒時間撤離,害救災人員送死。」九二一大地震現場指揮官、現任銘傳大學社會與安全管理學系副教授唐雲明指出,依照國際化災處理流程「HAZMAT」(危險物品災變應急部隊),現場處理首重危機辨識,雖業者涉嫌隱匿通報,但光是整條街都噴出火焰、持續冒煙,應能推判氣體殘存管線、氣爆有可能擴張,當下就必須確認所有管線業者關閉閥門,怎還會出現偷送料的狀況?
其次,居民驚恐躲避、甚至發口罩,已感受到危險,但劃設警戒區後,卻沒優先撤離居民。
按照國際化災搶救模式,危險區域劃分後,居民應該撤離至上風處,並透過化災聯防,要求業者派員與防護器具、儀器進駐。從處理狀況來看,一開始外洩、街道噴火、到連續氣爆,這兩、三小時內,居民不知所措,周邊街道照常人車往來,最後只能驚恐亂逃。
再看業者,徒有專業人員及偵測設備,卻置身事外,只由打火弟兄用傳統方式灑水稀釋,以他們的裝備與作法能應付嗎?
案發時,應變單位的資訊不正確、輕忽誤判,釀成重大災情;案發過四天,最令人擔心的是─地下管線仍有兩百多噸丙烯,周邊居民活動如昔,若不幸再發生爆炸,後果難以估計。
※延伸閱讀》
‧全民關心高雄氣爆!一分鐘焦點整理包
‧交通資訊/公布現場封鎖管制圖 市民繞道
‧網路集氣/天佑高雄!台灣加油祈福專區
‧圖輯/高雄大爆炸 現場滿目瘡痍
‧臉書「氣爆救援資訊」專區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