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中國國防部7月23日宣布,「中國在境內進行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達到預期目的」。這是解放軍第四次反導測試,《南華早報》稱這是堪比「兩彈一星」的成就;但美國卻警告說,中國再度試射用來摧毀衛星的飛彈,並呼籲北京不要再進行「破壞穩定」的行動。美方的擔憂顯示,中國摧毀衛星與反導技術水平已與美國相距不遠,不久將來可能建立太空反彈道飛彈防禦網,與美國別苗頭。
解放軍曾在2010、2012、2013年三度進行陸基攔截彈道飛彈試驗,宣稱均達預期目標。此次大張旗鼓公開對外宣布成果,無疑具多重戰略意涵。相較於前三次試射,這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顯然更成功,無論攔截彈道飛彈甚或洲際飛彈能力,讓中國領導人政治自信更提高。
《環球時報》評論稱,中國打造中段反導能力的戰略意義,絕不亞於「兩彈一星」(核彈、飛彈、人造衛星)工程;此標誌包括資訊處理、偵察預警、攔截武器、武器傳輸、制導精度和反應速度等反導技術,都進入一個新里程碑。
這次反彈道飛彈完成大氣層內外測試,軍事實用程度至少相當於美國日趨成熟的「戰區高空防衛系統」(THAAD)。全球只有美國與中國具有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與中國中段反導試驗處於同一水準的,僅有美國「陸基飛彈防禦」 (GMD) 系統,顯示中國攔截衛星與反導技術水平已緊追美國,穩坐世界第二交椅。
早在1964年2月,中國就著手建立飛彈防禦系統,計畫打造「二次核反擊之盾」。這種反飛彈技術主要是遏制核武大國對中國的大規模核武攻擊。核子戰爭中,由於對手國最先打擊目標是中國戰略核武力量,如能成功建立陸基中段反飛彈系統,就可大幅提升核武力量在第一擊下的存活率,並向對手國實施核報復反擊。
彈道飛彈飛行軌道可大致分為初段、中段、末段。初段為發射後至突破大氣層,中段為大氣層外至重回大氣層,末段為重回大氣層後至擊中目標。大氣層外攔截時,雖然紅外線鎖定容易,但也易受對手國反制誘餌干擾,而導致攔截失敗。至於大氣層攔截,雖然易於區分彈頭與誘餌,但紅外線導引易受大氣光學效應影響。陸基中段防禦系統技術難度最高,主因就在大氣層外攔截,必須由遠端預警系統、傳感器、攔截系統和指揮管理等系統組成。針對對手國發射的彈道飛彈進行探測與跟蹤,然後從陸地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飛彈尚未到達本土前將其攔截摧毀。
中國主要的長程反飛彈導彈為紅旗-19,區域鎖定為大氣層外的中段攔截。繼2013年進行陸基攔截彈道飛彈試驗後,這是再次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試驗。由於未透露試驗細節,是否已完成技術面更複雜的大氣層內末段攔截,達到戰區高空防衛進階攔截系統(ETI, Evolved THAAD Interceptor)水準,尚待北京證實。
北京高調宣布陸基反導技術試驗,另一目的也在提升戰略與軍事透明度。這是美方期待的,但美國對中國提升透明度做法顯然不領情。國務院發言人哈夫(Marie Harf)表示,中國再度試射用來摧毀衛星的飛彈,是「破壞穩定」的行動。顯然美國深悉,這種對抗彈道飛彈的防空能力,和摧毀衛星的飛彈技術是一回事,美國並不樂見。
2007年,中國曾用飛彈射下自己報廢的氣象衛星,在太空中製造數以千計碎片。美國目前在太空有800多顆衛星,大多數屬軍事用途。就在中國試射飛彈後五天,華府28日也宣布成功發射兩顆GSSAP間諜衛星進入35.6萬公里軌道。美空軍航空司令部司令謝爾頓說,兩顆衛星將專門監視太空中的「邪惡勢力」,包括太空垃圾碎片。此話針對性很明顯。
美中兩國近期各方面競爭加劇,太空軍事領域更如短兵相接。80年代雷根的「星戰計畫」被認為是拖垮前蘇聯的原因之一。如今美中軍備競賽發展至太空,兩國條件不同,不一定誰拖垮誰,但「戰略互疑」升高,全方位的競爭是吉是凶,就看兩國領袖如何面對與是否尋求緩解了。
【2014-08-02/泰國世界日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