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第一次免試還沒放榜,家長和考生的情緒已經鋪天蓋地,就像這幾天的暴雨般一觸即發。媒體報導有多少5A生因為作文差了一級分,或哪科少了一兩個加號,志願跌到天邊,小孩哭斷腸,大人急到要掛精神科。
馬上有官員說,那明年寫作改成三級好了。但新聞並沒告訴你,寫作比序的重要性只存在於頂尖5A生。到了4A、3A、2A…,超額比序根本輪不到寫作,前面各學科的比序早就比出高下了。
會被如此放大討論,是因為這社會的所有聚光燈只習慣打在一種人身上:成績定義下的「菁英」。菁英不能委屈,菁英必須有足夠機會讓他們去明星高中就定位。
幾乎沒人願意報導2A以下的考生該怎麼面對現況。似乎人人同意,反正又不是學術取向的小孩,念哪裡都一樣,就選職校或就近入學就好啦。確實,在十二年國教的制度設計上,他們最被鼓勵就近、適性入學,而且占比例最多。
但填志願時,所有2A的家長都傻了眼。首先,成績中等並不等於適合職校,如果北北基的孩子不想填職校,就近入學竟如天方夜譚,想念公立高中得翻過半個台北,每天長途跋涉到陌生的郊區上學。
社區高中分布不均,加上第一次免試分發占缺不報到的排擠效應,對這群考生造成的衝擊同樣巨大,卻一直被催促著放棄綜高填職校,他們可能也只是一次的失常,心裡也挫折,也委屈,卻被迫吞下去。
社會價值的扭曲,階級的無情,在這次的入學新制裡表露無遺。程序與決策的繁複艱難,連都會父母都搞不定,遑論社經地位邊緣的家庭與孩子。
然而非常可能,只要引導得當,沒有聚光燈護衛的孩子,未來的受挫力比5A生更強韌。他們很快認清現實,了解目前只是需要繞個路或拗著等機會。這也是為何升學之路曾受挫、之後逐漸找到破解之道的人,更容易成為社會的中堅。一路上他們得到最少的資源,卻可能比「菁英」貢獻更大能量。
沒有任何新制度是第一年就讓人滿意的,但缺失在哪,每個制定和執行政策的人都有責三百六十度觀照。至於孩子目前的壓力與挫折,得靠家長停下呼天搶天與搥胸頓足,幫自己的孩子在逆境中長出新的智慧與能力。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