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網站訊 2014年財經年會於201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繼續召開。2014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危機后的溫和復甦期,新一輪經濟周期起點已經來臨。難題諸多,
金融界網站訊 2014年財經年會於201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繼續召開。2014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危機后的溫和復甦期,新一輪經濟周期起點已經來臨。難題諸多,然再一次有望進入螺旋式緩慢上升階段。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局勢和格局,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如何未雨綢繆,既著眼於大局又盡早防范各類風險隱患成為關鍵。本屆年會主題為“2015:預測與戰略”。聚焦“科技革命與競爭力”由基因農業網主編科普作家方旋昌先生主持的,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先生、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中科院自動化所王飛躍及Testa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CMO金俊女士出席了會議並分別做了主題演講。並與聽眾進行了互動。
“科技革命與競爭力”專家觀點及交鋒集錦
因為科學的表現決定技術,用技術才能表現它的力量,與此同時,財富的基礎是資本,資本與力量的結合就構成了推動這個社會進步最重要和最大的一種力量,這個結合點在於創新,所以,今天我們的主題在於創新,在這個主題之下,五位嘉賓跟分享他們的思想,宏觀、趨勢、綠色、智慧 、科技等關鍵詞展開。
以下為論壇實錄全文:
主持人:《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全體大會六現在開始。有請全會六的主持人方旋昌先生!
主持人:這是《財經》年會創立以來第一次設了科技主題,事實上我覺得這個主題很重要,它很早就應該設立。因為科學的表現決定技術,用技術才能表現它的力量,與此同時,財富的基礎是資本,資本與力量的結合就構成了推動這個社會進步最重要和最大的一種力量,這個結合點在於創新,所以,今天我們的主題在於創新,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們有幸請到了五位轉賓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思想,分別是:陳章良先生,中國科協副主席;王元老師,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毅老師,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飛躍老師,中科院自動化所;金俊女士,Testa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CMO。今天,五位嘉賓輪番發言,之后有一個提問環節。
第一個發言嘉賓是陳章良先生,他的關鍵詞是宏觀。
陳章良:感謝《財經》雜志的邀請!
談到國家的競爭力,我們都談到科技,我用幾分鐘時間談一下基本的關係,然后,看一下未來的發展。
兩百年左右,人類經歷了幾件大事:蒸汽機的出現,電力的出現,然后到我們共同熟悉的整合電路到計算機到互聯網,一點一點的發展,國家與國家實力的競爭與科技的進步直接相關的。我們國家經過幾十年迅猛的發展,到現在,我們說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大家看到了這個“新常態”,后面的路怎么走?我們國家后面的競爭力在什么地方?大家一直在思考。可是,從二百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關係都可以明白未來中國要發展很大程度還得靠科技的發展,怎么能夠占領科技的制高點?我們國家主要領導在很長一段時間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習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都談到創新的問題,而且我們國家在幾個方面是可喜的:第一,R&D經費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去年財政本級預算2580億人民幣,加上社會上的投資、公司的投入,有幾個大公司的投入非常厲害,加在一起,我們很驕傲,我們國家研究和開發經費在GDP中終於達到了2%,鄧小平先生提出的教育經費能不能做到GDP的4%、研究與開發經費能不能占2%,一直實現不了,但是,去年、今年都能達到2%,甚至還要過一點點。第二,科學家總數,幾個統計數據表明看到中國科學家總數以國家為單位的話,現在是世界人數第一位,科學家過350萬,比美國還多,美國科學家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半多一點點,當然,最活躍的科學家可能沒那么多,但是總數在那兒。第三,產出的比例,國際論文終於從后面的位置一直上升到今天我們在世界上排第二位,跟GPD一樣,排第二位;另外,成果,我們的發明專利已經頂到世界第二位,這幾個數據都是可喜的。
后面的發展,在經濟上,除了剛才談的這幾個技術以外,我們知道,我們國家在載人航天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其它幾個領域中,包括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材料、能源、新能源等等,應該說在世界上都走的很前面。后面幾年會繼續走的,一個是大的物聯網,物聯網技術的出現給經濟很大的推動力,還有一個大的科技的發展,是大數據庫,大數據庫的應用,科技的發展與我們國家的競爭力直接相關。當然,我們國家目前還存在一些困難,一個是經費還是在上,我們是GDP的2.0%,還不算太高,還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2000年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整個國家出口比例中占6.5%,去年,出口產品中,高科技的產品已經達到了36.5%,2000-2013年我們國家出口結構比例已經變化很大,高技術產品出口國30%了,36.5%,如果研究開發經費再多的話,有可能高技術產品的比例還會再上升,這就是國際中競爭力的提高。第二,研究和開發環境要變的更好。第三,要看到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中間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謝謝各位!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王元老師發言,他的關鍵詞是趨勢。
王元:謝謝主持人!
現在中國社會有三個熱詞:第一,新常態;第二,創新驅動;第三,改革。很榮幸參加《財經》年會,而且第一次將科技革命與競爭力主題納入年會,作為大會專題進行討論。我們現在正在做幾項工作:第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設計,習總書記去年在視察中關村(行情,問診)之后召開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讓科技部牽頭動員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方案。今年8月18號,已經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做了匯報,這個方案研究的內容和現在討論的重大問題都和我們這個主題密切相關。第二,我們正在做新一輪的國家預測,剛才,章良同志已經講過了,有些判斷和我們所做的技術預測有很大關係,我們組織了14個領域、2400項技術和美國對標的比較研究,涉及到上萬名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包括海外華裔工程師和科學家都參與了評價工作,我們正在做瞄準未來十年關鍵技術的選擇問題。第三,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們談到了科技革命和競爭力,這個革命可能發生在中國,也可能發生在美國,核心問題是能不能形成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在於大量科技成果能夠迅速的轉化創造財富的資源。第四,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方向和重點問題的研究。
講到科技革命,這個詞已經講了幾十年了,但是,我認為科技革命首先是不可預見的,雖然很多人作出了很多預測,會發生這兒、會發生那兒,包括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我們都很難預見科技革命發生什么。第二,科技革命發生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時點上?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肯定會發生。因此,對於國家的競爭力來說,核心的問題在於能不能迅速的跟進這樣一個革命的浪潮。
我們在做未來5-10年相應的工作,同時,我們也在做2020-2030年的北京、2050年的上海,給我們很大時空的想象力,說到未來,或者講到未來的科技革命和大的趨勢,我們講未來,誰都似乎能講清楚,越到近期越講不清楚,因此,對所謂科技革命和未來競爭力的判斷,我覺得我們不要抱有權威的觀點,我們只是在更大的趨勢面前、在更多領域范圍之內、在更多層次上選擇有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創新點。比如現在很時髦的話大數據、云計算、智慧等等,我認為都是從技術角度或科學角度看到一些大的方向,但是,從技術預測或競爭力關係角度來看,應該從產業變革的角度觀察基本動力的變化、基本材料的變化、基本工具的變化和基本業態的變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科技革命、技術變化有可能在我們的產業和社會層面發生的重大變化。我很難說是一個方向,但是,對於未來5-10年,整合性技術、交叉化技術和平臺性技術是非常具有創新空間的方向和趨勢。
我們可能需要有一些反思,比如把握大的競爭趨勢或者技術變革趨勢過程當中,政府應當做什么?市場應當做什么?整個中國社會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剛才,章良同志講過了,我們整個科學技術的條件和基礎,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不講投入,其實,中國從事創新活動人口總規模是世界最大的,不管現在存在什么問題,我自己個人觀點,就是效率低下也好,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好,有這么多人在折騰不同的事情,肯定會產生更多的創新機會。所以,很大程度上,政府要真正提供公共產品,擴大公共產品的供給,包括科學知識、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要開放現在掌握的各種各樣知識和技術資源,使得全社會能夠真正的、無償的、低成本的獲取這么多年積累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第二,在政策營造上,特別重要的是要有成果轉化針對性的政策和針對性的法律,我們已經組織修改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上禮拜,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進行了討論,會產生非常大的突破,我相信對大學和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會產生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三,創新本身並不是高大上的事情,當然,我們需要尖端成果,也需要戰略的高技術,給社會創造財富、給社會創造持續活力的是來自於民間,來自於草根,最近我們在北京、上海、浙江分別開了幾個創客大會,我們深感90后已經迅速的成長起來,中國整個社會上已經形成了創客階層或者創意階層,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通過互聯網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己的創意,這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種偉大力量確實來自於幾十年中國對於科學技術的投入、中國在不斷的適應技術發展過程當中對自身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王毅老師發言,他發言的主題詞是“綠色”。
王毅:大家下午好!
感謝《財經》雜志的創新,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綠色創新的想法,聽了剛才兩位的發言,很受啟發。在這兒,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我們正處在全球結構性轉變和創新的年代。在這個時代里,綠色的因素在不斷的上升,剛才,兩位發言人說到很多概念,“新常態”、創新驅動、中等收入陷井等等。結構性轉變,第一是觀念和理念的轉變,傳統的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在思考未來的機遇和挑戰,面臨很多新的結構性轉變的點,從經濟領域來看,從2012年開始,我們的消費超過了投資,從2013年的年開始三產超過了二產,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出口在放緩,一些新的要素包括高科技產業在不斷增長。人口、資源環境也是這樣,盡管人口方面放開了一胎政策,單獨二胎,根據我們預測,即使全面放開二胎的話,人口增長也是比較有限的,也要進入平臺期。未來十年,我們主要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將達到尖峰,二氧化碳會在2030年或者提前達到尖峰。與此相對應的,我們一些高耗能的產業包括能源密集型產業也在未來很短時間內達到尖峰,這說明什么呢?未來結構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過程當中,科技包括創新驅動發展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里,綠色又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個觀點,綠色將是未來市場、未來競爭力包括未來創新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可能是未來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特點之一。剛才,王元院長說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的科技革命是什么,我說也是,我同意這個觀點,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迎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革命不一定能夠描述清,但是它的特點是很清楚的,肯定是一個智慧的革命,肯定是一個綠色的革命,肯定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革命,基本特點是清楚的。在綠色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技術在發展,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有很多變化,包括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同時,我們看到可再生能源技術在不斷發展,中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得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大大的降低。同時,我們看到可再生能源本身也可能帶來一些其它技術的轉變。這些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我們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就業、新的競爭力,同時,也會促進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第三個觀點,未來綠色的創新可能是一個系統的創新,同時,還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和聯合的創新。它是需要給社會提供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為什么這么說呢?從技術領域來說,為什么它是一個系統呢?不同的技術在不斷的融合、不斷的匯聚,在產生巨大的力量,包括里夫金談的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包括最新提的所謂零邊際成本的社會,說明技術在不斷融合,包括綠色技術、能源技術、智慧技術,技術在不斷的整合,在改變整個社會。除了技術層面以外,我們發現,技術跟它的新的商業模式、產業業態到它的融資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和體制的創新又可以結合在一起,它是一個系統的創新,而且只能通過系統創新才能使整個綠色走向實際,走到大家生活當中。我們之所以說是一個開放的創新、聯合的創新,說明我們現在不是一個課題組或者一個國家可以解決的,需要社會中各方面聯合,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整體設計,另一方面,面臨著自下而上的實踐活動。月初,我在北歐參加會議,大家知道,北歐是非常發達的經濟體,現在在做一個什么事呢?在社區層面、在城市層面進行整個的系統設計,把整個綠色、智慧各種技術在一個社區實現,包括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來實現。這樣的設計需要有各個方面的知識,包括技術的知識、管理模式的知識,同時,還要有新的政策和模式的創新,完全是聯合的、合作的創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謝謝!
主持人:王毅老師發言中反復提到技術發展的兩個趨勢,一個是綠色,一個是智慧。下一位嘉賓王飛老師發言的關鍵詞就是智慧。
王飛躍:大家下午好!
我自己做這方面學習研究差不多三十年,我感覺最近幾年是智慧技術最熱的時候,我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隊伍其實蠻龐大的,剛才,章良和王元兩位教授談到了,我自己想談點希望,也想談點問題,比如研究人才,我自己感覺這方面研究人才還是蠻弱的,不能全憑人數,就拿我這個領域來說,國際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華人已經占80%甚至90%以上,但是,在這個領域的發言權、影響力非常非常小,有時候不能光憑人數。當年情朝跟明朝打仗的時候,清朝只有十幾萬的部隊,明朝那時候是四百多萬的部隊,有時候不能全憑人數。我想講一個小故事,夏天去南非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在會議上,一位80多歲意大利教授和另外一個華人教授說了一件他不理解的事情,他說:“我已經退休了,在意大利沒人理我,沒想到國內大學還高薪把他請來,我們自己的學者、教授很愿意跟他一起寫寫文章。”他對這件事不大理解,我們的一些研究對生產力的發展並沒有起非常大的作用,雖然我們人多,我們的投入其實也是相當大的,但是,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問題。當然,也有好的地方,比如無人車的發展,中國基金委2008年開始啟動一個項目,視聽覺,以無人駕駛為例,組織了四次中國智慧車未來挑戰,第一屆時候,只有四部車可以參加挑戰,那時候車比走路還慢,今年的比賽結束了,20多個隊參加,在高速路和城市道路中行使。面對實際問題組織一些團隊進行研究,這種模式必須堅持下去。再有,中國對機器人(行情,問診)的研究也非常熱,我蠻擔心的,現在有點機器人大躍進,我們實驗室一大批人做機器人,每個部門都出機器人發展報告,我們培養的人才跟實際要求的差距非常大,國外不敢擴的太快,各個地方提出以機器換人,我擔心跟當躍進時大煉鋼鐵一樣,出來都是廢鐵,缺乏把智慧技術用起來的人才,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做一些引導性工作,使之實實在在的用起來,避免以前出現的大躍進、大浪費的現象。再有,跟智慧相關的工業4.0,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我確實問工業4.0是不是皇后的新衣?我們很早就提出工業化和資訊化“兩化”深度融合,我個人反對跟著所謂工業4.0跑,自己一出來時候就跟一個國家聯系的那么密切,我們科學院自己做報告,王毅參加了,這些技術在報告里都提出來了,你也跟著人家喊這個口號,最後做出來跟LV包一樣,是別人的品牌,你也賣包,別人也賣包,別人賣誰的包?自己花錢把別人東西做好了,產權不在你這兒,最後只能代工和山寨。現在確確實實是智慧技術大爆炸時代,是不是革命?我不知道,這個時代確實來了,智慧產業確實來了,我們自己應該想想哪些應該是我們自己進行突破的,比如機器人,大家現在都在做物理機器人,大家要想想當年為什么提出物理機器人,因為制造有有好多好多不同的任務,要提高效益,所以,做物理機器人。中國是最大移動網、互聯網國家,互聯網有這么多跟軟件相關的任務,軟件機器人就是很好的方向,其他國家沒在這方面列什么重大方向,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列一下,當年因為物理世界的工作太多、太繁,需要減少成本,所以需要機器人。智慧技術一來,確確實實是時代的焦點,我老說農業社會就是開發所謂的第一世界物理世界,工業社會起來開發第一、第二(物理、心理)世界,智慧技術來了,是開發第三世界的,就是人工世界,就是大數據的世界,我們在這方面有委員非常好的機會,但是,我們應該認真想想我們應該從哪個角度來切入,該創新的地方創新,不該創新的地方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其實就是最大的創新。
主持人:最後一位演講嘉賓是金俊,來自於特斯拉公司,金俊女士演講主題是“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金俊:謝謝方老師!
首先,非常感謝《財經》各位領導、各位老師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今天在座的可以說是科學界的泰斗們,其中,章良老師還是我當年在北大的校長,在這里,其他各位老師、各位教授分享更多的是在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道路上政府、研究機構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作為一名企業人員,談談企業在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方面所做的事情。
特斯拉這家公司大家可能聽說過,對中國來說,可能是比較新的公司,今年4月份第一次在中國交付第一批車,今天,我想花一些時間介紹一下這家公司和公司的使命,怎么樣用科技改變、改變我們的生活。《財經》朋友們提醒我們今天是分享的時刻,不是給企業做廣告。
特斯拉其實不僅僅是一家公司,2003年創立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創始人的使命非常清楚,他說世界上已經有了太多非常成功的汽車公司,這個世界不需要另外一家汽車公司,但是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我們怎么樣能夠讓交通可持續、怎么樣可以讓能源可持續,我們需要生產最先進的電動汽車,而且要能夠達到量產。其實特斯拉今天在市場上銷售的這款車叫Model S,之前有一款車,當時由於技術原因,成本過高,沒有能力做到量產,大概兩年前,2012年左右,公司開始推出ModelS,今年預計在全球銷量可以達到35000輛,相對來說,在規模上也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量產成為一種可能。
之前,大家可能接觸過混合電力的車,或者純電動車,特斯拉在技術上做了大幅度的改進,今天Model S結合了力量、安全、舒適、效率以及美感,特斯拉在效能上已經完全可以跟一輛兩百萬超跑汽車匹配,可以說是媲美。在美觀上,非常有跑車的感覺,非常非常美觀,非常有設計感,也非常時尚,這是Model S受到廣大消費者親睞的原因。效能,因為技術的原因,電動車在效能方面可能跟傳統的高級別汽油車不能比,今天由於技術的大幅度進步,美國《消費者報告》歷史最高評分99分,滿分100分,這是對安全效能非常好的褒獎。被美國、歐洲機構評為“雙五星”安全汽車,即使作為一輛純電動汽車,安全效能完全可以達到最好的水平。從駕駛體驗來講,從0-100公里,Model ST85只需要3.4秒,這種提速平常只有在超跑車里才能體會到。今年10月份,推出雙電機雙驅動Model S。
技術創新,對於純電動汽車來講,電池技術創新是最關鍵也最是重要的。在一輛Model S里,特斯拉采用7000塊18650電池,密度相當大,在電池管理系統上,特斯拉聯合我們的合作伙伴做出了大浮的改動,從今年3月份開始,在電池底座下加了一些保護護甲,發生事故或者有外力侵蝕電池的時候,會減少最可能的電池起火的可能性,會充分保護好這些電池。如果T85,如果充滿電之后,續航能力達到480公里,這是有史以來純電動車最高的續航里程。
很多人會問特斯拉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對我來講,它可能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看一下Model S,其實更像一個智慧設備,不過是一個長著輪子的移動互聯網的客戶端,首先,可以看到有一個17英寸觸摸屏,在觸摸屏上,可以實現對汽車效能的管理,可以實現通訊功能,可以檢測到安全安全的狀況,可以實現多媒體的娛樂,同時,可以看地圖導航、語音控制、日歷管理,比如今天下午要來國貿開會,Model S觸摸屏上會提醒我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開會,你一點擊就告訴你去這個地方需要多長時間,會提前提醒你什么時候該出發,然后跟著導航到目的地。另外一點,空中升級,汽車技術跟互聯網技術非常完美的結合。我們平常開傳統汽油車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傳統車如果在某些方面升級的話,可能要去4S店,要去線下店實現這個服務,對於Model S來講,在空中實現了軟件的推送、軟件的升級,對消費者來講,你手機上有一款App要升級,你只要點擊一下按紐很快就會自動的下載下來,從這個角度上講,Model S跟智慧手機非常類似。
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像智慧手機,提到純電動汽車,很多人會問充電問題怎么解決,因為我們長期習慣於傳統的汽油車,你要擁有一輛傳統汽油車,你出行時希望最好一路有很多加油站,需要汽油的時候就有地方加油。但是,對於Model S這樣電動汽車來,其實概念是不一樣的,對於我們這款汽車來講,實際上跟你的手機沒有太大區別,每一個Model S車主交付你車的時候會得到一個家用的充電樁,跟你晚上回家把智慧手機擺床頭柜上開始充電一樣,Model S,你把電插在家用充電樁上開始充電,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床頭柜上的手機充滿了,Model S的電也充滿了,可以續航480公里,對於城市里的出行,甚至對於距離不太遠的城際之間的出行也沒有問題。
科技如何改變生活?科技的進步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剛才,各位老師講了很好的關鍵詞,智慧、綠色、可持續、新能源,這些都是特斯拉的理念和Model S這個產品非常好的詮釋。
很多人認為特斯拉非常好,Model S非常好,但是它可能更多的是為成功人士準備的,的確,今天這個價格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整個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希望奮斗中的年輕人將來能夠擁有這輛車。同時,對於公司來講,也有非常清晰的目標,在兩到三年之內,特斯拉公司會推出Model3,也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這種目標變成可能,成本會降低到今天的一半左右,未來可能40萬左右就可以擁有一輛特斯拉高級純電動汽車。
最後,以我們創始人埃隆馬斯科的一句話進行總結,他說:“樂觀、悲觀、隨他們去,我們終將夢想成真。”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陳主席,中國在科技發展最主要的阻力來自於哪些地方?
陳章良:談到關於科技發展的阻力,對於這個技術來說,舉這個例子,老百姓對高新技術的認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時候會給新技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限制,比如轉基因,明明很多地方可以用,但是,了百姓擔心安全問題,越說越麻煩,不敢用,一個特別好的技術就耽誤了好多年,一直沒有再用。當然,對我們國家來說,剛才說科學家人數很多,但是,怎么能夠有更杰出的科學家,我們有個統計數據,不一定太標準,中國領先的科學技術人才在世界上有一百來位,占世界最頂級科學家的4.1%左右,而法國整整占了差不多42%,我們只有4.1%,整個科學家人數比他們強,最杰出、最優秀的不到他們的1/10。另外,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比較慢,美國實驗室的技術能夠盡快推到產業上,我們這塊還需要加強,特別是科學家與風險投資者以及風險投資者和企業家能夠結合在一起,美國納斯達克實驗室當時跟公司聯系的非常快,我們的專利都是公司律師過來到大學里替我們寫。
主持人:基礎科學在當前問題還沒有應用科學這塊問題更大,是吧?
陳章良:基礎科學方面,這方面的經費要多一些,如果基礎科學發展不起來的話,會嚴重影響整個應用科學,基礎科學這塊面鋪的很快,但是創新能力是需要提高的。
主持人:王老師,您剛才提到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一支科研隊伍,與此同時,有一個問題您沒有提到,這么大一支科研隊伍,他所長管的科研經費相對來說確實比較少,遠不能跟美國和歐盟相比。
王元:我覺得不能簡單的這么比較,這個話應該分三個角度來說:第一,科技隊伍規模越來越大,將近7000萬人,而且每年畢業上百萬大學生,特別是理科和工科學生,人才隊伍在不斷的增長。第二句話,我回應一下剛才王飛躍老師的觀點,我們還要有耐心,還要假以時日,中國相當多的科學技術起步點本身比美國和其他國家晚的多,我們講的機器人大躍進也是近幾年開始的,智慧技術開始版面時候也是很少一部分人在做,和很多國家完全不太一樣。第三,需要有大規模的研發人員,核心問題在於我們怎么樣針對面對體制的問題進行改革,為什么說經費的多少並不是關鍵呢?比如剛才章良講到基礎研究,核心問題在於基礎研究這種資源設定方式存在很大問題,光強調了競爭性的課題支援,同時,我們又沒有瞄準科學研究本身需要探索精神、需要鼓勵冒險精神的資金設定機制,資金設定規模很大,但是,我們缺少足夠的科學研究機構性支援的經費,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在很多基礎因此上,還是會有長足進步的。我們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同時也要重視大學,本身確實有很多科技成果,一方面科技成果不要成為大學唯一導向,假如全部導向最終成果的時候,我覺得整個大學在整個知識和和技術發明上就會存在很大問題。第二,我們要重視整個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物理平臺的建設,我們認為實驗室出現的創意、實驗室拿出一個樣品,本身的發明人或者創新小組就能夠把這個知識月於企業大規模的生產,那不一定是正確判斷,在科技成果轉化當中,沒有中間物理的轉化過程,特別是實驗室創意和實驗室創造出來的產品不能變成可靠生產的技術裝備的話,我們的轉化還是不會成功的。
觀眾提問:老師們好!我想請問一下金總,我們都知道特斯拉很偉大,他們有沒有到中國設生產基地的可能?另外一個問題,特斯拉在阿里巴巴或者淘寶、天貓上有沒有直接銷售的可能?沒有最優越產品的推出,很多企業的存在是一種浪費資源,我們很推崇特斯拉進入中國,只有這些偉大的公司進入中國,才能更快的觸動中國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沒有外來的壓力,總是很難推動內在問題的快速改革和創新。
金俊:特斯拉沒有可能在中國建立生產工廠,我們的理念是客戶在哪里,生產工廠就在哪里,如果中國市場有一天足夠大到從美國進口這些汽車,把汽車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運到中國來,我覺得當然應該在中國建廠。第二,特斯拉如何跟中國互聯網電商的企業合作,10月份左右,我們跟天貓有過合作,我們在里面做了一個嘗試,中國市場在哪里、中國消費者在哪里購物,我們一定會考慮這個因素。
王飛躍:確實需要有耐心,給人才成長留一些時間,但是,要吸取歷史上的教訓,體制上、文化上應該反思一下,你設了一些例子,有些人並不是靠真正的能力占領資源的,他給下一代人樹立了很不好的榜樣,農業時代是慢時代,工業時代快了,智慧時代更快了,如果跟文化機制、跟社會基因不匹配的話,我不相信我們能在智慧產業時代翻身,這個事情是最應該思考的一件事情。在自己團隊里,我說80後在這個時代應該是老人了,像我們這種60后、50后,那很要命了,光看形態就不對,還談什么創新,以文學的形式、文學的態度來理解科學、宣傳科學,再以科學的態度來推銷、實施科學,這不是要命的事情嘛。
主持人:就是說當前科學的發展是加速的,但我們沒有跟上這種加速的步伐,是吧?從轉基因領域來說,在轉基因領域科學政策是沒有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導致了我們的發展出現問題,你們有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些問題?我們的科學政策應該跟得上科學發展的步伐。
陳章良:關於轉基因,這是一個挺好的案例,它涉及到科學發展的各個領域,包括最基本的基礎研究,我記得大概二三十年前有公司曾經找到我,希望在中國推廣轉基因產品,包括技術本身問題,包括科研本身的問題,包括整個商業模式的問題,包括社會公眾接受度的問題,也包括實施這些技術或者這些產品的法律、體制各方面。這個社會應該給科學研究基本的條件,科學本身有自己的規律,有需要創新的基本的條件,不是一天兩天就出來了,包括特斯拉也一樣,我們應該有良好的研究。同時,應該給予寬容度,科學研究總有成功或者失敗,比如核電,有很多問題,都會產生一些倫理問題,我們需要給一個公正的評估,剛才飛躍也提到了,怎么正確的評估,同時,也包括科研人員本身的績效怎么評估,當涉及到一些倫理問題時候,科學家怎么跟公眾結合,剛才章良說怎么跟金融結合,同時,跟公眾也要有比較好的結合,應該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讓我們大家去討論,防止可能出現的問題,讓技術或者產品更加造福人類,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使真正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創新的動力。謝謝!
聽眾提問:我來自中海財通投資有限公司的董事丁小蘭,我們在今年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是太極,還有一個是1300年歷史的中國匾額科學技術博物館,在這里我們發現了人體科學力量,談到今天的科技革命的時候,請教一下科學家們,人體科學在將來的科技力量里占有多大的比重?
回答:我是學生物的,很多人對人體科學的理解都不一樣,要從基礎理論研究人體科學的,有些從迷信上研究人體科學的,你的人體科學在哪個范圍內?因此,很難回答。
主持人:如果當年錢學森那撥兒人做的人體科學,這是純粹的偽科學,不要具體談了。
聽眾提問:我想問一個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結構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政府現在也在從科技體制改革這塊有些想法,請教一下各位,在這塊大家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暢想?這么近的大家看不清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描繪,比如要素和平臺建設上會有什么變化?
王元:現在我們實際上已經在推進中央研發基金的改革,基金的改革,把原有分散在各個部委一百多個專項計劃統和在一個計劃平臺上,努力實現統籌協調,因為要和整個政府預算結合在一起,因此,多了一項預算工具。同時,這種結構調整並不是簡單的拼塊式的,實際上打亂了原有的計劃的現行的組織方式,試圖以使命和問題為導向來中心組織國家的科技計劃和資源的設定。第三,這種資源的設定,特別重要的是對政府的職能進行了改革,政府不再具體的管理項目,而將管理項目的主要職能下放到專門機構。這種改革應該有三年大限,三年之內要完成,但是,下一步的改革,我覺得內容會非常豐富,一個是我們正在關注的大學的改革,另外一個,針對科研院所的改革,科研院所實際上一直沒有在現代院所制度上破題,習總書記在8月18號聽到我們匯報時候,聽到一院一所一策,把科研院所的改革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科研院所的改革,沒有敢觸碰,但是遲早要觸碰的就是關於勞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這么多年科技發展當中,政府直接自主和出資,新建了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等,除了國家級以外,還有省級、地區級、市級的,上千多個。隨著這幾年的改革,政府這種作用到了該重新反思和退出的時候了,過去很多政府興辦的機構,由於市場的培育和市場本身力量的發展,政府應該推進原有機構的改革,今後改革的任務會很豐富,而且改革難度會越來越大。謝謝!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推進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國際化,我們過去講開放,在我的理解來說,是一種政策,其實,我們要把國際化當做制度設計非常重要的基礎,提高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國際化水平,這是改革應當有所推進的。
主持人:今天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解讀了創新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太大了,90分鐘,無論如何是完成不了的,如果接下來還有問題的話,會后可以相互聯系。再次感謝五位嘉賓!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