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以中國大陸為主導的2014年第22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已於11月上旬結束,在此一會議中,儘管台灣方面希望能藉此平台,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國參加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和誠意,但是在中國大陸與美國主導下,此次APEC除了中國大陸與美國針對節能減碳問題達成某種程度象徵性共識之外,中國大陸積極推動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協議卻未能獲得與會國家積極的回應,以致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仍存在諸多的懸念,然而,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在亞太地區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已然形成,對台灣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值得關注。 (二)大陸開放型經濟體制發展策略 19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潮流,世界各國一方面積極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以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以致形成各類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自由貿易區協議的發展,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 為因應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便積極推動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博鰲經濟論壇的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增加其經濟合作的功能,以及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中國大陸對外經濟發展策略的重要組成部份,此一發展策略更明顯反映於去(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上。 根據去(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決定》。除了強調中國大陸將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並以「自由化、市場化」為核心,推動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但是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大陸也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發展策略和方向。《決定》中有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第一,加強服務貿易發展,主要是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有序開放、放開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第二,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第三,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強調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第四,全方位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是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在此一對外經濟發展策略中,積極推動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中國大陸當前對外經貿發展的主要工作。 (三)APEC提出大陸區域經濟整合策略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各地區區域經濟整合迅速發展,其中最引人注意且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就屬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在此一核心自由貿易區下正逐漸擴展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由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合組;歐盟與非洲、加勒比海成立包含70餘國的自由貿易區。在亞太地區,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三個「10 +1」、東協與「中」日韓「10 +3」、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10 +6」等區域貿易協議(RTAs)呈現出其進程並行、交叉推進的格局。 在這些區域經濟整合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對東亞地區而言,過去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有限,主要為亞太經濟合作委員會(APEC),它屬於較鬆散的、論壇性質的整合形式。不過,在APEC的21個成員國也依靠集體行動的力量,利用區域經濟整合策略,對APEC合作進程施加了舉足輕重的影響。1994年APEC茂物宣言便宣誓,在考量成員國的差異性及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情況下,已開發及開發中成員國分別於2010年及2020年,達成貿易與投資自由開放的目標。 但是此一鬆散的經濟整合組織,卻未必能滿足國際經濟形勢急遽變遷的需要,尤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亞洲意識提升,亞洲各國開始積極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鉅大的衝擊,更增強亞洲國家期望推動更具體的經濟合作的要求,再加上近年來美國推動「軸心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帶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以致形成東協與其他國家數個「10+1」自由貿易區,東協和「中」、日、韓「10+3」自由貿易區、「中」日韓FTA,以及近年來廣受矚目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發展。在此一發展趨勢下,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呈現出區域內各種FTA交叉重?、經濟整合的政治目的明顯,大國間的主導之爭加劇,而經濟合作以功能性為主,制度性合作發展緩慢的現象。此次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主辦國的中國大陸自然有主導會議議題的優勢,中國大陸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協議的建議,但卻遭美國的有意和無意抵制,以致無法在會議中達致共識,但是它已為未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提供發展的前景。 (四)當前大陸對外貿易措施和政策 今(2014)年7月15日至23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袖第六次峰會,期間金磚五國的中國大陸、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在7月15日於巴西福塔萊薩高峰會發表共同宣言,簽署成立「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NDB),並建立應急儲備的安排。此一經歷兩年磋商,並被認為是「金磚版」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是對以西方先進國家為主導的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反彈,加強金磚國家間的金融穩定、經貿及投資合作,有望重塑國際金融格局,提昇金磚國家的話語權。 在今(2014)年11月北京所召開的APEC會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國大陸與韓國完成自由貿易區協議的簽署工作。自1992年大陸與南韓建交以來,兩國的經貿關係迅速發展。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資料,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2742.5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20%;截至2013年9月,韓國企業在大陸投資累計達578億美元,目前,中國大陸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對象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最大投資目的地,最大的海外遊客來源國和最大的海外留學生來源國,而韓國則是中國大陸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短短20多年,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一方面得利於兩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所形成的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得利於兩國產業結構和資源要素互補所帶來的持續動力。 但是近年來,大陸與南韓經濟都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猶存、全球經濟復甦仍不穩定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推行再工業化的政策下,以製造業為支撐的大陸與韓國經濟如何實現產業升級轉型,並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兩國政府和企業界面臨的新挑戰。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下,近年來兩國自貿協定成為雙邊經貿中最重要的議題。自2012年5月開始推動兩國自貿協定的磋商,迄習近平訪問韓國之前,已進行過11輪,兩國在諸多領域已經達成共識。 習近平於今(2014)年年中訪問韓國時,在與韓國總統朴槿惠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兩國一致同意在2014年年底前結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南韓宣佈,在南韓開闢韓元對人民幣直接交易,兩國將鼓勵在首爾銷售人民幣債券。中國大陸同意授權南韓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T)額度。兩國央行在首爾簽署了關於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備忘錄。 (五)結語 經濟全球化已是當今世界經濟的潮流,它代表著世界各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融合,此一發展趨勢固然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但是各個經濟體卻也面臨開放市場的挑戰,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以因應。一方面,致力於產業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積極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以致形成各類型自由貿易區協議(FTA)和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中國大陸對外經貿發展策略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提出,以及近年來大陸在推動區域金融合作和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積極作為,很顯然的,在亞太地區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已然成形,對台灣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別無選擇的,維持台灣經濟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經濟體系和形勢的融合,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國人應有的基本認知。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79期) 【中央網路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