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天蠶變系列3之130年前,台東池上蠶桑養殖場技士黃燦琪,改變蠶寶寶作繭自縛天性,發明平面繭,生產了五千年第一蠶絲被,黃燦琪被譽為蠶爸爸。
早期台灣多為零星採用野桑養蠶,民國63年政府推動精緻農業,成立「池上示範蠶桑場」;由於成效良好,輔導農民加入,台東縣池上鄉全盛時期有150戶養蠶人家,成為全台養蠶重鎮。
當時生產的蠶絲主要銷售日本,民國73年間,日本忽然轉向大陸購買蠶絲,台灣蠶絲價錢一落千丈,農民紛紛棄養,池上蠶桑場也面臨生存壓力。
當時35歲的黃燦琪,擔任池上場的技師,有一天場長找他,告訴他「賣不出去,怎麼辦?」場長拜託他想想辦法。
黃燦琪回家後,看著家裡養的蠶,忽然靈機一動,他小時候經常將蠶寶寶放在扇子和斗笠上吐蠶「不讓它結繭」;就這樣,他發明了「平面繭」,成就「五千年來第一被」。
黃燦琪說,蠶寶寶吐絲作繭自縛,需要角度才能把牠的頭轉過來作繭自縛,現在把放在平面台,因平面沒有角度,蠶寶寶就不會作繭自縛。
黃燦琪說,第1天蠶寶寶體力充沛爬坡力強,所以吐絲台必須傾斜45度,第2天蠶寶寶邊吐絲邊找家,來回吐絲;第4天體力耗盡,無力站在傾斜的吐絲台,於是讓吐絲台成水平。
經過5天4夜,才把體內1200公尺至1500公尺的蠶絲吐完。
黃燦琪利用蠶寶寶的生活習性,以特殊的設備誘導蠶寶寶吐絲,突破幾千年來作繭自縛的習性,讓蠶寶寶無定點、日夜來回吐絲,成為一張平整亮麗、均勻、結構強實的蠶絲平面繭。
平面繭做成的蠶絲被被譽為「五千年來第一被」,除了蠶絲被外,還可做衣著襯裡、畫布及日本人最愛的和服腰帶,可說是天然纖維中的上等珍品。
蠶寶寶從此不再作繭自縛,成就「天蠶變」的黃燦琪被譽為「蠶爸爸」,獲得民國76年的十大傑出青年。(中央社)
關鍵字: 社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