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裡檢視圖片
早在2012年9月的德國世界攝影博覽會Photokina中,Zeiss就已經發表了一款「有史以來最好的50mm大光圈鏡頭」,它不但是全新設計,而且是專門開發給超高畫素的相機來做使用。我們在當時就已經知道這款鏡頭的規格,內部有蔡司少見的APO複消色差的設計,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手動鏡,無法自動對焦,僅能手動對焦。當時小編對這樣的規格並不是太有興趣,但最近幾個月這顆鏡頭的售價公布後就強烈的激起我的好奇心,它的價格是美金3,999,折合約12萬新台幣,會寫這麼麻煩、價格又超級不親民的鏡頭小編絕對不是吃飽太閒,而是因為它是蔡司號稱有史以來最強的鏡頭,看看官方網站對它的形容:
「出色的細節與絕無僅有的表現,無論是使用自然光或者是棚內光線,Otus 1.4/55絕對是全世界最好的鏡頭。」
要一間百年企業用這麼強烈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的產品,而且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光學產品製造商使用"absolute best"這樣的字眼,代表這產品一定非常厲害(價格也是),所以我想盡辦法跟台灣代理商借了這款鏡頭,一定要來好好的看看,這顆Zeiss Otus Distagon 1.4/55到底是真有其特別的地方,或者只是虛有其表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的介紹。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前次我們看過Touit的外包裝,純白的紙盒搭上低調的鏡頭照片,Zeiss散發出與日系廠商完全不同的氣質。
按這裡檢視圖片
This is the Moment we work for.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是蔡司鏡頭一貫的包裝方式,連同遮光罩一次展現給你。裡面本來是有塑膠套保護著,但小編拿掉了方便拍照。
按這裡檢視圖片
鏡頭全名是Carl Zeiss Otus Distagon T* 1.4/55。整顆鏡頭都是金屬做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鏡頭背面所標示的製造地並不是德國,而是MIJ。目前蔡司的鏡頭都已交給日本的代工廠做製造。
蔡司在Touit與Otus系列的鏡頭都是交由Phoenix Design這間公司來設計,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在外型設計上與Touit是非常相似的,與過去Zeiss的鏡頭完全不同風格。鏡身上的對焦環也是使用橡膠材質,有不少人在Touit就對這個設計有點反感,但小編倒不覺得這材質會影響到我拍攝的工作就是了。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正面,前端鏡片稍微有點向內凹。而鏡頭鍍膜散發著七彩的光線,非常美麗。
按這裡檢視圖片
目前蔡司只做鏡頭不做機身,所以鏡頭的接環都是給其他相機廠商使用。Otus 14./55出了兩款接環版本,分別是ZE(Canon EF接環)以及ZF.2(Nikon F接環)所使用。小編這次借了ZF.2的版本,並且向國祥借了Nikon的機身來拍攝。
按這裡檢視圖片
把鏡頭外觀大略看過一次之後,我們回到原點。到底什麼是Otus?蔡司在新鏡頭的命名上用鳥類來稱呼,上次的Touit是一種小型鸚鵡的屬名,而Otus則是角鴞屬,牠們具有絕佳的視力,並且能夠在夜間狩獵,我們常說的貓頭鷹就叫做Otus Bakkamoena,用這類的夜行性動物來代表大光圈鏡頭是滿不錯的構想。小編滿喜歡使用動物為產品命名的產品,像是蘋果電腦的作業系統Mac OSX過去就一直使用貓科動物來命名,它們不但好記,而且比生硬的代碼、數字來的更有生命。
另外,上頭所使用的顏色也有可以被提及的地方。這個獨特的黃綠色你也可以在蔡司的其他產品上找到,不過一般人很少見過。在Carl Zeiss電影鏡頭的最高規格Master Prime、Master Marco以及Master Zoom系列就是使用這個顏色的字體塗裝,這些鏡頭專為ARRI電影攝影機所設計,而電影工業所要求的的品質是遠超過我們這類「消費型」機種的,價格也是聽了讓人會覺得「是在開玩笑吧」那樣的等級,一般消費者非常難擁有那類器材。
雖然蔡司沒有特別在文中提到顏色的部分,不過蔡司不會沒事在兩款不同產品中使用同樣的顏色塗裝對吧!用這樣的色彩代表Otus鏡頭的特別之處,或許是各位可以思考產品定位的一個方向。
按這裡檢視圖片
除了橡膠製的對焦環與光圈環以外,鏡身是徹頭徹尾的金屬。在實拍的時候我有爬上象山取景,那天台北平地11度,山上的風把鏡頭吹得像冰塊一樣冷...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就連遮光罩也是金屬的,內部有植入絨毛,可以有效地消除反射,減少不必要的光線進入。
[embedded content]
噢老天,我超愛對這個遮光罩這麼做的...「噹!」,是金屬的對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另外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對焦尺,Canon或Nikon的鏡頭通常會用塊透明的塑膠把對焦尺蓋起來,而Otus 1.4/55是這樣直接裸露在外面,你可以直接摸到裡面的字。
按這裡檢視圖片
當然裡面那層也是金屬製,裡與外雖然間隔非常微小,不過如果有異物掉進去還是會讓人滿頭疼的,我想下雨或者是在沙地很有可能會讓外物侵入,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
[embedded content]
一般的鏡頭對焦環旋轉角度都不會太大,因為多半是依賴自動對焦的關係,而Otus 1.4/55因為是手動鏡,對焦的精度是完全依靠手調節,對焦環的轉動範圍自然要大些。這顆鏡頭的對焦環由最近到無限遠是248度。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對焦尺表下方是光圈環,這也是ZF.2的F接環才會有的設計,而完全使用電子式接點控制的ZE版本就沒有光圈環了。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的鏡頭在現代的機身上多要縮到最小光圈,先讓機身的卡榫把鏡頭光圈推到最大來測光,在按下快門時才能用機身去透過電子接點來控制光圈大小,近期的Nikon G鏡頭已經取消了光圈環的設計,但Otus 1.4/55的ZF.2版本不僅僅是設計給現代的Nikon相機,就連過去僅能透過鏡頭來調整光圈大小的老式機身也能夠使用。
[embedded content]
要按下側邊的金屬鈕才能夠旋轉光圈環,而在f/16時光圈環則會自動鎖上,如果你是使用非機械式的Nikon機身,基本上是不會有機會需要碰到光圈環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由於Otus屬手動鏡,既不回傳距離資訊,也沒有防手震或其他功能,要跟機身傳遞的訊息非常少,所以僅有5個電子接點而已。
按這裡檢視圖片
鏡頭內部有九片光圈葉片。
■ APO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上次我們在Touit的文章中介紹過Distagon的設計,這次的Otus 1.4/55也是Distagon,不過它珍貴的地方是在於這個上頭的"APO"。
APO全名是Apochromat(複消色差)。而在此之前要先從像差(Aberration)與Achromat(消色差)與開始說起。
鏡頭的像差分為兩類─單色像差(Monochromat Aberration)與色相差(Chromatic Aberration)。而單色像差又分為五種,分別是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像散(Astigmatism)、像場彎曲(Field Curvature),這五種是屬於單色像差,它們在單一種顏色下就能夠存在。
而我們是要記錄的是彩色的光線,所以除了單色像差之外還多了色相差的範圍。由於光波在不同的介質中會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白色光源通過鏡片時,不同波長的光線就會分開,最後落在感應器的位置上就會有所不同,如下圖: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們常說的紫邊就是這樣來的,縱向色差在整個畫面都會出現,而橫向色差特別明顯的存在於畫面的四周。而它的解決的辦法早在19世紀初就有人想出來,方法是拿兩片針對不同波長(色彩)有不同色散的鏡片,把它們黏合起來,就能夠讓這三種顏色聚在同一個位置上,如下圖: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個原始的設計就被稱為Achromat,消色差(不是APO)。這樣的作法夠將紅與藍兩種色差拉在同一個位置上,但同時也讓剩餘的綠色色差差無法修正在相同的點。我們把紅與藍稱為「第一光譜(Primary Spectrum)」,而剩餘的綠色稱為「第二光譜(Secondary Spectrum)」,而第二光譜雖然較為次要,但只要是長焦段或大光圈的鏡頭,第二光譜就會變得很明顯,所以這一直是光學設計師想要解決的難題。
為了達到三種顏色皆聚焦在同一個平面上的目標,複消色差透鏡Apochromat(APO)誕生了,方法是使用非常特別、難以製造且造價高昂的材料,早期是以長冕牌玻璃以及短火石玻璃將兩片鏡片做接合,接下來逐漸開發了三片以上的Apochromat鏡片,也逐漸有新的玻璃或結晶體誕生,讓色散壓到非常低的程度。不過要達到Apochromat,將三種顏色聚在同一個點,並且將第二光譜控制在某種程度才算符合APO的基本條件。而APO不僅僅是使用高價的材料這麼簡單而已,除了色散要消除與抑制之外,前面所述的幾種單色像差都要壓在一定的範圍內才可以,所以APO與其說是鏡片,不如說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不是只有那幾片鏡片就能達成,而是整顆鏡頭做非常細微的調整才能達到APO的要求。
如果你前面都看不懂,我用簡單的方式來說:APO就是畫質的保證我們在鏡頭外觀後面所要介紹的幾乎都跟這個APO有關。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內部使用了10群12枚鏡片,官方說內部所使用的特殊鏡片,比同單位重量的黃金還要貴!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很大嗎?我敢說它在50mm附近的焦段裡絕對是個大傢伙。右邊是大三元標準鏡的Nikon 24-70mm f/2.8G,兩款鏡頭皆是使用77mm濾鏡接環,但直徑92mm的Otus硬是要比它寬一些,長度則是141mm。
重量是最小編有感的地方,因為ZF.2接環的版本單顆鏡頭重就有970公克,而Canon的ZE接環更是達到了1030克,所以不管使用什麼樣的機身絕對都是會頭重腳輕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為什麼要借Nikon接環的版本呢?因為Nikon有著3600萬畫素同時又拔除低通濾鏡的D800E,這款號稱DSLR中最高畫質的相機想必能夠發揮Otus 1.4/55的全部實力(或者反之亦然),這樣的組合大概是DSLR中最接近數位機背的解決辦法了。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上頭來看Otus 1.4/55 + D800E。順道一提,D800E重量為900公克,雖然這樣的組合超帥的沒錯,不過接近兩公斤的重量拿在手上一整天也是會痠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下一個章節,我們要透過D800E來看看Zeiss Otus 1.4/55的能耐到底如何,你也跟我一樣期待嗎?
按這裡檢視圖片
■ 銳利度
銳利度的測試不外乎是光圈全開與縮光圈的比較,在我們開始之前,我想要先請各位看兩組圖片,都是以Otus 1.4/55所拍的。圖片中有一張是光圈全開f/1.4,另外一張是f/8。通常鏡頭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畫質會減損的非常快,跟畫質最好的f/8有一定的距離,想必各位應該是能夠輕易的分辨出來才是。下面兩組圖片請猜猜看,左與右誰是f/1.4?誰又是畫質最好的f/8呢?請點開下面的圖以全螢幕來看看。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或許整篇文章到這裡你才會開始意識到這顆鏡頭的可怕,因為它的光圈全開跟畫質最好的光圈幾乎是沒有差別,這顆1.4/55在光圈全開絕對是可用的。
答案揭曉:左邊是f/1.4,右邊是f/8,兩張圖都是。請下載原圖來看看:
[第一組f/1.4] [第一組f/8] [第二組f/1.4] [第二組f/8]
這樣的結果是否讓各位意外呢?那各位一定要繼續看下去,因為接下來我們要拿它來跟Nikon原廠的50mm f/1.4G做個簡單的比較。50mm f/1.4G是目前Nikon主流的大光圈鏡頭,以它的價格來看並不屬於高階產品,算是一款平民的大光圈鏡。這裡小編在各項目做個簡單的比較,目的是讓各位了解到Otus 1.4/55跟一般鏡頭的差異。
接下來放圖片的方式,我會先各放一張原圖,再放左右比較的裁切圖片。只要是放左邊、上面的就是1.4/55拍出來的;而放右邊、下面的就是50mm f/1.4G。我們先從台北101旁的天橋上開始。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55mm f/1.4。右:50mm f/1.4
兩張圖的對焦點都在正中央,由於焦段有5mm差異的緣故,所以左邊Otus的55mm會把101拍的稍微大一點點。另外請注意這兩顆鏡頭的四周邊角失光現象。
按這裡檢視圖片
畫面的中間部分通常是一個鏡頭畫質最好的地方,但是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Nikon的50mm f/1.4G所表現的畫面則是略顯模糊。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光圈全開的邊角畫質是對鏡頭的一項挑戰,但Otus 1.4/55依然能夠勝任。101頂樓的塔尖與刻度都一清二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把光圈縮到f/8來看,兩顆鏡頭的表現就不相上下了。畫面中沒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但是在畫面最上方的部分Otus 1.4/55還是略勝一籌,老實說我覺得跟前面光圈全開的那張圖表現根本一模一樣...
接下來我們比殘酷一點的邊角畫質,鏡頭的四個角落是畫質最糟糕的地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 @f/1.4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 50mm f/1.4 @f/1.4
等等,這不太公平!左上角的部分,55mm拍出來的海報比較接近角落!
不管啦!!如果就連這樣作弊的方法Otus都能贏的話,那我也沒話說了!放大裁切左上角的海報來看看
按這裡檢視圖片
各位應該已經看到事情的嚴重性了對吧...?這顆鏡頭不但是在光圈全開時的中央很銳利,縮光圈的邊角也很清楚,但最可怕的是光圈全開的邊角銳利度也沒有減弱太多。我們通常在看鏡頭的表現時多多少少可以看到邊角有不少的畫質減損,但這顆鏡頭是趨近於零的,非常的令人印象深刻。
■ 紫邊
前述的APO最主要就是在消除色散所產生的紫邊,我們這裡用簡單的方式比較看看Otus與原廠的50mm f/1.4G的差異。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 @f/1.4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 50mm f/1.4 @f/1.4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雖然是APO設計,理論上應是無色差,亦即沒有紫邊,但那畢竟是理論哪~Otus能夠把紫邊壓到非常非常少的程度。Nikon的50mm f/1.4G紫邊算是普通的等級,不多也不少。但相較來說Otus的確是少了很多沒錯,已經到可以完全忽略的程度。
■ 耀光與鬼影
這兩種現象是光線在鏡片與鏡片間,還有鏡片與感光元件之間反射所產生的結果。耀光會讓畫面的亮處會有一片降低對比度的情況,讓亮部附近的畫質不清楚;如果畫面中出現不該出現的圓形或不規則的光點就是鬼影(又稱光斑),鏡片上使用鍍膜就可以減少反射,讓耀光與鬼影出線的機率降低。Otus 1.4/55使用了Zeiss的T*鍍膜,就是為了消除這兩種缺陷所設計的。
關於這個鬼影,我在網路上查詢資料的時候有發現某個協會的網站,他們表示相片中出現特別的「圓形現象」,其實是一種地球離心力與向心力的聚合,跟地球磁場有關,還傳授了使用圓形現象把氣變電、電變光的掌法。拜託!這些照片上的圓形現象根本就是鏡頭的光斑!跟地球磁場一點關係也沒有!跟各位的氣場、煩惱心、罣礙心也沒有任何關係啦!另外,以前小時候我超愛看的靈異電視節目《玫瑰之夜》也常常拿帶有耀光與鬼影的相片來說那些是靈異照片,其實那些都是鏡頭的缺陷啦~
按這裡檢視圖片
拍攝的耀光與鬼影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對著畫面中最亮的地方拍攝就可以了,不過你如果只對著天空拍,即使有耀光與鬼影也很難看到,因為天空實在是太亮了,所以你必須要找個較為陰暗的畫面在亮處的旁邊來讓它們出現才行。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小編拿到鏡頭實際拍攝約兩天半,相片數量約1200張,耀光則是沒看到,但只有這張照片有出現鬼影,注意看,它們在太陽的左邊一點點。
■ 變形
變形的成因是畫面邊緣與中央部分的放大率不一所導致,這是跟光圈在鏡頭中的位置有關。一般說來廣角鏡頭較容易有外擴的桶狀變形,而望遠鏡頭容易有內縮的枕狀變形。我們來看看Otus 1.4/55在變形上的表現如何。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其實目前市場上的50mm標準鏡頭少有明顯的變形出現,而若即使有我們也不會太過在乎。Otus 1.4/55有非常輕微的筒狀變形,在畫面最靠外的四條邊線是最明顯的。
■ 邊角失光
俗稱暗角的邊緣失光,其實形成的原因不只一種,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畫面四周無法與中心獲得相同的亮度,所以會造成畫面的邊角較暗的情況。如果你對著鏡頭有外而內看進去,就可以發現從正面看光圈全開是正圓形,但把鏡頭稍微擺側一點後,原本的圓形就變成貓眼型了,這是鏡頭邊角失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光圈越大會越明顯,而縮小光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按這裡檢視圖片
如果要把邊角失光當作是一個鏡頭缺陷,這大概是Otus 1.4/55最明顯的地方,光圈在圈開的情況下會出現非常明顯的邊角失光,將光圈縮到f/4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幾乎看不到任何失光。但小編不覺得這是個問題,頂多算是種風格而已。而機身與軟體接能夠做邊角失光的補償,所以要解決一點都不困難。
■ 彗星像差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圖片取自網路)
彗星像差是光線在中心軸外面的光線射入鏡片後,無法在同一個點上匯聚的現象,如上左圖,鏡頭左邊過來的光線無法在右邊的感光元件上匯集成一點,越偏離鏡頭中心軸的光線偏離的會越嚴重。最後就成了右邊的畫面,畫面最中心的光點維持點狀,但只要越偏離中心,點光源散開的程度就越明顯。由於散的方式通常如上右圖所示,看起來有點像是彗星,所以又稱為彗星像差。通常這種現象會在大光圈的時候出現。所以等一下我們僅比較光圈全開的部分。
這是過去我們在鏡頭的介紹中比較少測試到的內容,因為C家與N家近年少有宣稱針對對彗星像差做修正的鏡頭。Nikon在1977與1994分別有推出兩顆專為消除這種現象而設計的銘鏡,一個是58mm f/1.2 NOCT,又被稱為「夜之后」;另一個則是被稱為「百變妖」的28mm f/1.4D。兩顆都非常有名,但它們現在的二手價是10萬新台幣左右。最近Nikon也新推出了一款58mm f/1.4G,據說也有專為彗星像差做修正。然而Zeiss號稱這顆鏡頭將他們最頂級的製鏡工藝都灌注在Otus 1.4/55上頭,就一定要來檢查看看它的表現如何。不過我們沒有借到58mm f/1.2 NOCT、28mm f/1.4D以及最近的58mm f/1.4G上述這三款鏡頭,手邊只有Nikon 50mm f/1.4G以及50mm f/1.8D。
按這裡檢視圖片
Otus 1.4/55 @f/1.4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 50mm f/1.4G @f/1.4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 50mm f/1.8D @f/1.8
先不提到彗星像差的部分,我們可以用紫邊的角度來看。這是位於板橋的新北耶誕城,這裡晚上燈火通明,但絕大多數的LED都是白色的,其中有部分的紫色燈。各位可以看看三顆鏡頭拍出來的成果中,那些是一整排都紫色燈呢?Otus也有紫邊,但相對來說低很多,抑制的成果非常好。
彗星像差看邊緣最明顯,我們裁切畫面的最左上角來看看,各位可以點下方的圖放大。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中間與右邊兩顆鏡頭光點都長了翅膀,這就是彗星像差,只不過跟前面的範例圖片長得不太一樣就是了。最左邊的Otus 1.4/55也有,不過相對來說小了非常多,如果是看縮圖的話也遠比另外兩顆鏡頭來的不明顯。消除彗星像差就是過去58mm f/1.2 NOCT與28mm f/1.4D珍貴的地方(當然現在的二手價太誇張了),這顆Otus 1.4/55雖然沒有特別說明有消除彗星像差的功能,但在APO嚴苛的標準之下也能夠讓彗星像差被壓制到非常低的程度。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們來看看對焦點。三顆鏡頭都是合焦的狀態,對焦的位置在畫面右邊數過來第五棵樹,但Otus的我對到第六棵樹去了。雖然中間跟右邊的兩位很像沒對到焦,但我已經確認過非常多次,它們是準焦的,而這兩棵鏡頭的彗星像差在這裡也長得比較像彗星,如果你點原圖來看的話會發現,越往畫面四周,這些彗星會逐漸長出翅膀來...
按這裡檢視圖片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D800與D800E的推出,不只是Nikon在畫素競賽中的一個指標性產品,它也讓想要進入商業攝影但又卻步數位機背價格的攝影師們敞開了一個大門。3600萬素的D800系列在畫素上已經算是中片幅數位機的入門。然而在價格上卻是天差地遠,數位機背最便宜的大概是Pentax 645D,它的價格約20萬至24萬左右,若是再往上的其他牌子如Hasselblad、Leica S、Phase One都是80萬、100萬以上的等級,畫素的數量從3000萬到8000萬都有。我們這次拿來跟D800E+Zeiss Otus 1.4/55比較的是...
按這裡檢視圖片
Hasselblad H3D-39 + 50mm f/2.8 HC 定價大約是110萬新台幣左右,這也是哈蘇原廠搭配的kit組。這時候你覺得不管是D4還是D800E都是便宜的東西對吧!
由於H3D-39片幅是36.7 x 49.0 mm,遠超過D800E的36 x 24mm,所以雖然鏡頭是80mm,但經焦段轉換成135系統後變成了56mm左右的鏡頭。所以適合拿來做個比較。而這裡兩台相機的檔案都是以RAW檔拍攝,並且都使用Lightroom做轉換,並且在過程中不做任何的調整。
按這裡檢視圖片
使用哈蘇的時間很短,所以我們就找了位模特兒、使用簡單的白牆,拍攝時左右各架了兩盞Profoto D1以及反光傘來做拍攝。人像分為三組,分別是半身光圈f/4、七分身光圈f/8、半身光圈f/8三種不同的距離與光圈來做比較。戶外的建築物拍攝則是f/2.8與f/8。
拿D800E + Zeiss Otus 1.4/55來跟Hasselblad H3D-39 + 80mm f/2.8HC做PK,除了要讓各位看看Otus的表現以外,同時也可以讓大家看看到底135系統與中片幅系統有什麼差異,我們不要求D800E的組合可以樂勝,但只要出來的表現相似,甚至是接近,D800E的組合都算是贏了,因為它的價格可是遠低於中片幅系統的。
■ 半身人像f/4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圖:D800E + Otus。右圖:H3D-39 + 80mm HC
等一下...為什麼照片大小不一樣?很簡單,因為H3D-39感光元件的畫面比例是4:3,而我們常見的全片幅尺寸是3:2。
以畫面的整體表現來說,兩台相機在同樣的光圈f/4、快門1/125、閃光燈強度相同的情況下,D800E拍出來的相片亮度較亮,膚色的表現也比較白皙一些。但我倒不會說H3D-39拍出來不好看,因為數位機背所拍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是「好看」的,這樣的機器的目的是呈現出最忠實的色彩與細節,好不好看有很大一部分是後期製作去把這些最原始的資料從相片題取出來使用才能獲得。
對焦的位置在模特兒的左眼,我們使用960 x 1080的1:1裁切來看看,各位也請點開下方的1920 x 1080大圖檢視,使用左右比較是最清楚的方式。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我總覺得D800E的畫面比較清晰阿!!雖然我是第一次使用哈蘇,100萬一台的相機也就只有一個對焦點而已,為了降低人為因素所以我拍了很多張照片,哈蘇在這個項目就是這張最清楚;然而跟D800E+Otus比起來就還要再更銳利一些些。我不太相信哈蘇會拍出這樣的結果,我在心中暫時把這歸咎於這顆80mm f/2.8 HC是kit鏡,所以f/4還不足以將3900萬畫素的H3D-39的實力發揮出來。而且你可以注意到在光圈f/4的情況下,中片幅的景深會比全片幅來的淺,哈蘇對焦在眼睛上面,但頭髮就已經糊掉了。而D800E的頭髮還是滿清楚的,這也是片幅大小造成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接下來我們把光圈縮到f/8來檢視看看。
■ 七分身人像f/8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圖:D800E + Otus。右圖:H3D-39 + 80mm HC
與前組相同,哈蘇在相同的光圈快門之下曝光會來的稍為暗一些。這組對焦依然是在眼睛,我們再放大來看。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兩顆鏡頭都是在f/8的狀況下,意味著都是畫質最好的一端。兩張圖比對之下就能夠看出差異。H3D-39在細節上很明顯的略勝一籌,不論是肌膚上的紋理,甚至是鼻頭上非常微小的皮質,任何細節哈蘇都毫不放過,實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解像力。相較之下D800E就稍微模糊了一些,但可別忘了這樣的細節水準卻是DSLR中最清楚的。
■ 半身人像f/8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圖:D800E + Otus。右圖:H3D-39 + 80mm HC
按這裡檢視圖片
距離近加上縮光圈,所以這組應該可以把臉部的細節發揮出來。如果不真的非常、非常的仔細看的話,兩組的差異真的很小。小編可以提供幾個點讓各位參考,第一個是眼睫毛,哈蘇的表現還要來的更清楚一點點;第二是鼻子旁邊的臉部細節,也是哈蘇略勝一籌,不過就真的是差那麼一點點而已,如果你不是以拍照為職業的人像攝影師,D800E + Otus在銳利度的表現,相對於百萬級的哈蘇實在是超值到一個不行。
■ 建築物f/2.8
接下來我們簡易的比較f/2.8與f/8的差異,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圖:D800E + Otus。右圖:H3D-39 + 80mm HC
對焦在畫面的正中心,由於距離非常遠,對於兩顆鏡頭來說都是無限遠的距離,所以Otus就對焦在無限遠。我特意裁切在受光面與背光面的地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侯~哈蘇的鏡頭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有紫邊!而且清晰度遠不及Otus在f/2.8的表現!好啦別這麼高興,你是拿最頂級的鏡頭去打人家的kit鏡,當然表現會有差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即使機身的畫質再好,鏡頭質素不夠的話也無法獲得清晰的畫面。
■ 建築物f/8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圖:D800E + Otus。右圖:H3D-39 + 80mm HC
對焦的位置在正中央,這組相片的白平衡反倒是H3D-39比較準一些,但亮度是D800E比較足。我們放大正中央來看看。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或許是亮度差異的關係,D800E的畫面看起來稍微清楚了些。但說老實話,從前面看到這裡我們一直得到同一個結論,那就是這兩個組合的表現非常接近,那樣的差異是要非常認真看才能夠分別出來的。
但話說回來,H3D-39已經是2008年推出的老產品了,D800E會有接近的表現我們並不意外。但上述的圖片並非H3D-39的完全型態,因為它還有個很特別的「四次拍」功能,把同一個畫面分別感光四次,讓CCD上的R、G、G、B四個顏色都獨立感光一次,這樣做才是H3D-39的最終型態呈現。還有,為了使用相同的光圈,所以我們把H3D-39的ISO設為100──而不是最低的50──所以在雜訊細節的表現上依然會有差異。另外在色彩深度上,哈蘇是16bit而D800E是14bit,代表他們所能呈現的色階是65,536與13,684階,在色階的連續性上哈蘇是遠勝D800E的,而這也是部分要求細節的商業攝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我們不能用平常買相機的CP值邏輯來看這些職業機種,乍看之下H3D-39的表現跟D800E還真的很接近,但如果提到色階的連續性,或者是後製的寬容度來說,H3D-39當然還是略勝一籌。如果你沒有對細節要求到那種程度的話,D800E所能呈現的細節應該是是135系統之最,這也是這次比較中讓我最驚訝的地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 超群的畫質表現
小編必須誠實地說,我很喜歡這顆鏡頭,因為它的表現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在銳利度方面,光圈全開的畫質絕對是可以盡情使用,心裡不會有任何疙瘩產生,而光圈全開的邊角銳利度會減損一點點,即便如此,這樣的表現還是大勝我們這次一同參加比較的50mm f/1.4G。
而紫邊的色散也因為APO技術被修正到趨近於不可見,耀光與鬼影也拜T鍍膜之賜也僅有在非常嚴苛的環境下能夠被捕捉下來。而許多鏡頭未修正的彗星像差Otus 1.4/55也同時顧慮到了,在夜晚拍攝,若不是在鏡頭的非常邊緣,絕大多數的光點都是呈現原始的樣貌,不會有彗星狀的光點產生。
■ 手動鏡的樂趣
蔡司認為,為了維持Otus的高超畫質表現,所以並不打算在鏡頭內加入自動對焦機構,這肯定讓許多朋友有種被潑了一盆冷水的感覺。在開始測試之前小編也超害怕使用手動鏡頭,因為我連使用自動對焦都不一定會張張準了,更何況是使用手動對焦!但實際使用過後發現,其實手動對焦也沒這麼難,而且拜248度的對焦環旋轉角度所賜,對焦的準度可以達到非常精細。使用Otus的時候必須要善加利用觀景窗內的對焦指示燈,我承認我在使用Otus對焦的時候,看觀景窗的時間裡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看對焦指示燈亮了沒;又或者你可以使用Live View放大對焦,也可以達到非常精細的程度;不然就是換裂像式對焦屏。如果你用的是A7/A7R,恭喜你!你有著如同天降甘霖的峰值對焦!所以手動對焦不是難事,事實上它還有很多趣味呢!還是怕不準焦嗎?小編本次實際使用D800E + Otus 1.4/55的時間僅有兩天半,而我發誓過去從未使用過手動對焦鏡頭(除了Lensbaby以外),看看文末的相片絕大多數都是準焦的,其中還有幾張我非常愛的照片。我想各位也可以跟我一樣,短時間內就可以上手。
■ 誰會需要這顆鏡頭?
我過去常會說「不是每個人都會100%放大」這類的話,但如果你真的是那種人,Otus 1.4/55絕對是為你所設計的,如果你要求的是如此的高畫質,並且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鏡頭都無法滿足你的話,Otus 1.4/55會讓你輕輕閉上眼睛,彷彿是「圓滿了」的心滿意足,不過別忘了搭配3600萬畫素並且拔除低通濾鏡的Nikon D800E,或者是Sony A7R,我想那樣的高畫素才能夠把這顆鏡頭的表現發揮出來。
如果你是職業用戶,這必須要端看的工作內容而定,如果是新聞或婚禮攝影類的,手動對焦真的會讓你措手不及,我想這類求一個「瞬間」的工作內容,要重畫質還不如重快速,關於對焦速度,Canon跟Nikon的鏡頭都能夠做到飛快,實在無須選擇手動鏡。但如果是商業級的攝影,無論是靜物或者是棚拍一類要求光線更講究創意內容的攝影工作,同時又暫時不能負擔數位機背的超高價格,或許這顆Otus 1.4/55加上全片幅機身,會是個在價格與表現衡量下的最佳解。
按這裡檢視圖片
美金四千、折合台幣約十二萬的鏡頭,貴嗎?以我們平常使用的鏡頭來說,Otus 1.4/55超級貴。但如果這顆鏡頭幾乎全面解決了所有光學上的缺陷,並且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還能夠有最佳的畫質,各位是否還會認為它不值這個價格?這次的評測Zeiss Otus 1.4/55在各方面表現都相當優異,已經跳脫我對鏡頭的認知,即便它的價格高昂,但小編仍覺得:「不試一次對不起自己啊!!」如果有任何機會,不管去店面玩、跟朋友借、上網標二手的、用租的,反正盡可能去試試看就是了。蔡司的官網使用"Perfect"來形容這顆鏡頭,但我覺得這樣講有點太過誇張,它並不是一顆毫無缺陷、表現100分的鏡頭,但它的確是「接近理論的完美」。
本次實拍圖片皆是以Nikon D800E + Zeiss Otus Distagon 1.4/55所拍攝,使用RAW檔記錄並且以原廠軟體View NX2解出JPEG檔,並且不做任何調整,以求還原鏡頭表現。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這裡開始,是我的好朋友Zoe熱情當我的模特兒。強烈推薦各位在這裡把每一張照片都點開原圖來看。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張是以光圈全開所拍攝。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張是以f/8所拍攝,請你點開大圖看看這可怕的細節...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在象山拍照,看到一對情侶在這裡看夜景,正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我請他們晚點走,讓女孩把頭靠在男孩身上,讓我多為他們留幾張照片,本以為他們會尷尬的擺出僵硬的姿勢,但他們靠著就繼續剛剛的話題,一切都非常自然。拍完照片他們依然小聲聊天,本想提醒他們,但又抓緊時間多拍了一些。一直到他們把話題結束轉過身來問我好了沒。當下其實滿為這兩個人的愛情感動的。
這張相片是對手動鏡的最大考驗,因為在這種陰暗的環境下,相機的合焦指示無法作動,亮度太暗它無法辨認物體的距離,所以也就不能告訴你到底有沒有合焦;用Live View機身會為了補充亮度,即時顯示的畫面產生的雜訊會多到讓你搞不清楚有沒有合焦,而且他們距離我大約3公尺,iPhone的手電筒也不足以照亮他們讓合焦指示作動。所以這張照片根本就是瞎對!我在原地拍了大概有50張照片,合焦的只有2~3張!白天用手動鏡沒問題,但在夜晚才是挑戰所在!
另外,f/1.4所產生的暗角,也讓這張相片多了一點溫馨的感覺,各位喜歡這張照片嗎?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次送的是Zeiss原廠的清潔組,內含:
10片鏡頭擦拭濕巾、1條極細纖維拭鏡布、1瓶鏡頭清潔液、1條口紅式軟毛清潔刷。這樣是1組,我們總共要送5組出去。
抽獎辦法:寫下你對Zeiss Otus Distagon 1.4/55這顆鏡頭的看法,必須緊扣主題,否則不具參加資格喔!(小編很希望大家對這顆鏡頭有興趣的能夠好好討論,如果能夠對本文作出資料的補充也非常歡迎!)
回覆截止時間:2013/12/13(五) 10:00AM
-------------特別感謝--------------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的好朋友Zoe,她並不是模特兒,但依然樂意讓各位透過她檢視這個鏡頭的優異表現,非常謝謝她!當然這張照片也是Otus 1.4/55所拍的。
鏡頭借用:Ryan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